下载APP才能看更多回帖
并接收回复通知哦~
先提示一下: 今天一.叶交流群新开四群,在分叶“慕溪的魔都慢生活”和“学海摩天崖”发布,本主号不参与。请大家别走错地方了。不管进没进,都收藏一下。三号为一家,以后进群通知或重要信息,也会通过它们发布。 前几天,上海教育强区徐汇区有一则重大大新闻:
众多期盼中,九年制的徐汇区上汇实验学校来了。学校设在原来民办逸夫小学的地方(逸夫搬走)。2021年9月第一次招生小学2个班和初中2个班。(具体对口情况和招生方式,官方还未公布,坊间传闻是四个地块摇号)。未来扩大到一个年级四个班。 上汇,顾名思义是上海中学和徐汇区的组合。这也是那么多新学校,但一.叶独点评此家的原因。
新任校长是杨嵘,园丁奖获得者,曾负责上中德育方面的英语老师,美女班主任。副校长是曾负责双语课程的包国红老师。这两位都是根正苗红的上中系骨干力量。
这个消息一出,不止徐汇,隔壁区的家长也沸腾了。甚至不少闵行区家长都考虑直接去传闻的那四个学区买房子入户上学。上中,目前上海高中NO1,诱惑力太大。 可行吗?只要相上,买房入学当然可行。参考前滩华二的第一届,应届生源不多的情况下,买房即可入学。但是,目前到底生源是否超额,还有待观察。 但买了就能进上中吗?想多了,中考还是看成绩说话。学区房的问题,一.叶已经说了无数次。大家可别误认为是一.叶鼓动大家去买。咱们只是分析,如果家长只是想要去那学校上学的,买房上学是两条路中唯一一条可行的。(另外一条不敢说,哈哈) 一直以来,上在是四校中嫡系最少。少也有少的好处,自招给儿子的名额多的概率大。有人也许不认同一.叶的说法。华育,上宝和张江,都是上中的亲儿子,不少了吧? 大家看到的只是预录取的名单上的结果,然后坊间一溜烟的传闻。以前华育贡献给了上中100多个名额不假,但大家细细想:这三所是民办,而上中是公办高中。这三所的投资方股东和师资参与,也没有上中的影子,怎么可能是儿子呢? 但是这三所民办背后的确有一个教学联盟存在,而这个联盟背后掌门人曾经就是上中和华育的老校长。那问题来了?很多人一直都没想明白一个问题:上中招生到底是看老校长的面子?还是看学生的实力?相信这个也是所有圈内外人士的疑问。 一.叶先生认为,也许大家都判断和传错了。上中选择华育作为自己的基地,以自主招生方式录取大量华育学生,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那些生源在上海属于顶尖。同样一个集团的上宝和前张江,他们自招数量就少于华育很多,因为当顶级生源面临幸福而艰难选择初中的时候,大多会首选一哥华育。 从以前掐尖时代看,华育一哥聚集了上海小学期间基础最好的一批生源。然后经过四年的最强师资和题库的培养,如果不出大变故,这一批学生中绝大部分在初升高环节还是可以保持顶尖。 这种强者恒强的模式下,上中选择标准是成绩的可能很大。而成绩顶级的学生又恰恰都在华育。这也就造成了认知上的假像,让家长们产生了错觉。有人问难道华育老校长就没有面子吗?如果以面子作为录取标准,那问题就大了。上中是国家的,民办是私人的。里面涉及什么问题不用我提醒了吧。这些超越了教育范畴,与我们说的无关,今天不做阐述。(一.叶相信老校长的品德)一.叶先生坚信上中自主招生一定是看成绩优先,否则高考环节怎么笑傲魔都呢?
所以,从体制角度看,上中并不能算是张宝华的爹。一没有师资投入,二没有资金注入,三没有校长兼任。相反,临港的上中东反而算得上上中的亲儿子了。只是光芒被张宝华压制而已。
但是由于张宝华曾经可以依靠好生源加好教学的模式,给上中输入学霸。因此一直以来,上中可以无须开设分校,培养自己的儿子,为自身输送生源。华育已经集中了一大批上海最优秀的学生。 但是,新中考制度出台后,四校录取将聚集大量名额分配到区的学生,而自招名额逐步减少。去年,民办摇号也许更一举打破了此生源平衡。张江转公,也算脱离了张宝华。上宝和华育在生源上,至少从2020年开始,不再集中扎堆上海最佳生源。那未来四年后的情况变得不可预测。一.叶认为华育自招上中的学生一定会有,但实力会大幅度减少。(个人看法:以后能有30个就不错了)那作为上中儿子的上中东呢,当然也会大幅度减少自招人数。更别说新开的这是上汇实验了。这是新中考政策改革的原因,也并不能说是爹不喜欢儿子了。) 作为上中的亲儿子,上汇实验学校的开立,一.叶先生认为有以下2点原因: 1. 未来几年应届入学生源数量巨大,缓解徐汇区生源的入学压力。
2. 为上海中学高中培养一定的输入性人才。 但是从公开任命上看,一.叶先生觉得有点奇怪,两位校长均是英语特长,而上中是数学特长。也没有传闻哪位数学大佬入住上汇实验。难道是准备打造另一种模式吗?这个值得思考。后面一则招聘简章中学科科目也可以看出,上汇实验教师绝大部分估计都会来自社会招聘。校长和老师的磨合情况,还有待观察,也许要几年。
目前上汇实验公开信息不多的情况下,大家暂时可以参考上中东模式来看待上汇实验,但与爹同处徐汇区,这个学校的设立一定是有想法的。至于到底是什么?背后有哪些故事?也许只有少数圈内人知晓,大家都请拭目以待。一.叶不做评论与猜测。 作为上中系的第二家九年制公办,其实前滩华二的发展也能作为参考。前滩华二带火了前滩附近一圈房产和经济。上汇也许也会。但是有一个不同之处,前滩华二的李校长,也是华二高中浦东本部的校长。 最后,聊聊关于上汇实验的定位到底会如何? 有人认为上汇实验会成为四公。一叶认为不可能。这个和体制背景是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可以,前滩华二早就成为了四公。 一.叶先生认为,在上中高中招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上汇实验的优势在于教学理念贴近上中,走班制教学符合潮流,教学管理风格重点无缝对接上中。
头部学生一定会有上海中学自招优先考虑的优势。但如果挤不进自招,那就和徐汇所有考生一样,直击新中考。 当自招总数名额有限而固定。那上汇拿到的名额又是谁少的呢?大家别忘了还有华育。如果四年后华育在体制上没有出现重大变故,很难说不能延续辉煌,少一些自招但不代表没落。 所以,现在评论谁强谁弱,毫无意义。只有假设等到未来华育没落了,(仅仅是假设,可能极低)而徐汇其他学校没有认亲跟上,那上汇实验才有一飞冲天的可能。
前滩华二的第一届还没毕业呢。到时候先看看他们,然后参考。总之,前滩华二和徐汇上汇,除了校长方面,其他都还是比较相像的。 也许很快上汇实验就会公布招生简章,划定区域,制订录取方式。不管怎么样,恭喜对口能进上汇实验的同学们,单凭上海中学这个闪亮的名字,就有大面了。
上海幼升小
上海中考
上海小升初
更多帮